週五美學專欄|日本美學的起源
作者:Coco Wu
日本美學的起源:從語言、空間到侘寂之美
為何我們會覺得日本美學那麼有魅力?
當我們在選擇室內裝潢或居家配件時,常常會被「日系」風格所吸引
——純白的牆面、低彩度的設計、簡約卻講究的比例。
這些設計不只是一種美感,更代表了日本獨有的美意識。
你是否想過,這些「簡單中的美」,究竟是從哪裡來?
今天,就讓我們從日本美學的源頭出發,一探「日本人眼中的美」,
是如何演變而來,又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台灣人的生活品味。
一、與西方不同的「美」的起點
在西方文化中,所謂的「美」,經常與數學、哲學緊密相連
——對稱、黃金比例、幾何形式,都被視為理性的美的根據。美是可以被量化、可以被公式化的。
但日本的「美」卻不然。
對日本人來說,美並非來自物體本身的結構或邏輯,而是人心的感受。
這種情感性的美學,不強調規則、對稱或外顯華麗,
而是講究「含蓄」、「曖昧」、「簡潔」、「空間中的留白」。
二、日本人是從哪些字開始學會「美」的?
根據語言學者的研究,日本人對「美」的語言表達歷經了數千年的演變。
這些詞語,不僅反映時代的審美,也展現了日本文化對美的價值觀。
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詞語演變:
時代 |
代表詞彙 |
當時的語意 |
奈良時代 |
くわし |
細緻、雅致的美 |
平安時代 |
きよら、きよげ |
清麗、潔淨、純粹 |
鎌倉時代以降 |
きれい |
清潔、整齊、華美 |
宮廷文化 |
なまめかしい |
柔美、細膩但不浮誇(含蓄之美) |
和歌/文學 |
さびしい、もののあわれ |
對短暫事物的情感共鳴、孤寂的優美 |
這些詞語表現出日本人獨有的美感哲學:
- 不強調表面裝飾,而是講求內在含意;
- 不誇張、不張揚,而是重視含蓄與留白;
- 不求永恆之美,而是在變化、消逝中看見美感。
這也正是後來「侘(わび)」「寂(さび)」等日式美學關鍵詞的精神來源。
這些微妙的詞,正是日本人對美的敏銳體現。
三、從語言到空間:茶室與建築的極簡精神
日本人不只在語言中展現含蓄之美,在空間設計上也延伸了同樣的美感哲學。
最具代表性的就是「茶室」文化。在戰亂頻繁、物資匱乏的室町時代,
將軍足利義政開始推崇「簡素」的生活方式,並建造了後來成為茶道原型的建築——東山文化由此誕生。
茶道所強調的「侘び(wabi)」與「寂(sabi)」,並非只是裝飾風格,而
是一種精神狀態——在簡陋中尋求平靜,在空白中感受滿足。
這也影響到後來的建築風格:例如現代百貨公司「松屋銀座」在重新設計時選擇了純白外觀,
以「白」為象徵空間的留白與可能性,讓商品與空間本身有更多呼吸與發揮的餘地。
四、留白的藝術:非對稱與「空」的力量
相較於西方畫作講究對稱與黃金比例,日本浮世繪或書畫則更常使用非對稱構圖與大片留白。
畫面右邊是主題,左邊只是一片空白,這樣的設計方式,在視覺上反而更讓人印象深刻。
這樣的「空」,不是空無,而是為觀者留下想像與感受的空間。
這與日本語言中的「高語境文化」有關——話不說滿、表不露全、留白即美感,
這種文化思維深植在日式設計、美術、建築甚至日常生活當中。
五、為何台灣人深受日系風格影響?
許多台灣人喜愛日式生活風格,不只是因為它「好看」,
而是因為它傳遞了一種溫柔、克制、內斂的生活態度。
我們在日系設計中所感受到的簡約與純淨,其實來自日本數百年來對「美」的內在追求。
尤其在近代,隨著日本與台灣文化的交流,無論是歷史或現代設計輸出,
這些美學也逐漸在台灣開花結果——從文具、建築、居家配件到開關插座設計,
都能看到「少即是多」、「純白即無限」的概念被廣泛接受。
日本的美意識,不是華麗的堆疊,而是從「語言」到「空間」都貫穿的「內在感知」。
它鼓勵我們在日常中,發現簡單事物的價值,尊重自然、空間、時間的流動,並在不說破的細節中找到動人之處。
若你也是喜愛日系設計的人,不妨下次看看那些純白牆面或靜謐的茶室空間,
思考它們為何讓你感到安心與舒適——這,正是日本美的魅力所在。